用RemNote寫作,實在太絲滑啦!RemNote靈感記錄到寫作流程


在上次的文章《我用這款筆記軟體,真正開始「做筆記」——RemNote》中,我提到會跟大家分享我是怎麼用的?那今天就先來說我用RemNote的寫作流程吧!

靈感紀錄

首先呢,我們先在Daily Note中紀錄任何想到的想法,接著為這些想法打上主題領域的標籤。

打上標籤的用意

打上標籤的用途是「收集」。

一方面可以知道哪些主題可以拿來寫作,在寫作時也可以更好找到素材。因為我們每天的想法超多,如果沒有標示哪些是可以做素材的,那我們每次都要重新滑一遍日誌,或是用搜尋功能從無數的想法中撈。

比如說我要找關於「學習」的主題來寫作,如果透過搜尋功能,可能找出一大堆無關緊要的筆記。雖然說都包含這個關鍵字,但有些是任務、有些是專案,無法用在我的寫作。

延伸閱讀:資訊的類別

那出現在搜尋結果就沒用了。透過標籤,就能知道哪些是確定可以用的素材。

當然,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忘記或漏掉,搜尋出來的結果不一定是我們要的。這時候可以把握一個原則——按照「時序」去查詢。

比如說我在寫「寫作」相關的主題,這時候可以用軟體內建的「搜尋框 Search Portal」建立一個篩選文字包含「寫作」,並按照建立日期排序。

標籤的另一個用途:定義主題

標籤還可以幫助我們定義主題。搜尋有個缺點,就是要包含精確的關鍵字。

像是我今天一個知識管理的主題,標題或內容裡可能沒有包含「知識管理」,那用查的就查不到。雖然說現在有AI,但畢竟AI不是我們肚子裡的蛔蟲,AI搜尋也不一定都是我們想要的。

如果不確定主題,也可以先打上相關領域/社群的標籤。


多層標籤打法

不過單單打上主題,難以管理狀態。因此我會使用多層打法:

第一層:主題領域標籤

就像剛才說的,打上「主題領域」標籤。這樣一來,我在寫某個主題時,就可以從該領域中找到可用的素材。不過素材常常很多,有些可能不適合作為寫作的主題,只能作為某個主題中的段落。

第二層:開啟狀態標籤(ing)

要作為主題的內容,我會打上「開啟」標籤(我用英文的ing比較方便)。這樣可以讓我知道有哪些是正在寫的主題,而不是未處理的想法。

這些開啟的內容會按照最後修改時間排序,方便我找到近期正在寫的內容。

在開啟標籤中,有個附加的屬性「狀態」。我們可以切換「完成」與「發布」狀態(打上ing標籤就預設為進行中的)。用篩選條件後,就能知道哪些進行中、完成以及發布了。

這也方便我們未來可能沒有想法的時候,能查詢過去寫過的主題接續創作。

第三層:發布管道標籤

通常我會為已經完成的主題標上比如管道的標籤,像是YouTube、Threads等等,方便我進行後續的發布、延伸與拆分。

延伸閱讀:用 RemNote 管理內容


將要寫的主題加入Daily Note

剛剛有說到有任何的想法都會加到Daily Note中。

除此之外,我們也可以將今天確定要寫的主題,用引用的方式加到Daily Note中,方便我們篩選出今天要聚焦的內容。這樣一來就能避免跳來跳去分心。


寫作流程

在寫作前有個兩步驟的前置作業:

第一步:查找參考筆記

當寫作時,有些曾經寫過的主題與正在寫的主題有關係,就可以用引用的方式加入該主題頁面中的底下。

像是我在寫《用 RemNote 管理內容》這篇文章時,就有加入我的RemNote筆記方法、社群內容的標籤、《我如何用筆記軟體進行內容創作?》等等相關的主題。

這樣有兩個好處:

  1. 可以參考過去的文章、建立連結
  2. 可以避免重複建立相似的內容

像我這篇寫到一半才發現——啊!在我之前寫的文章《我的寫作過程》中,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那我們就可以考慮合併段落到其中一篇文章,並用提及的方式,讓我們不用重複寫。

第二步:右側開啟參考筆記

當我們找完參考筆記後,你可以直接在該段落中進行展開,或是集中到底部。

通常我會額外建立一個「參考筆記」的大綱節點,並將那些引用的筆記收納進其中後,在右側欄開啟。這樣左側是你正在寫的文章,右側是參考的筆記,就不怕沒想法啦!

如果你是用Heptabase等白板,也可以直接將參考資料丟在旁邊,一步完成。

現在應該是處於雙欄的狀態——雙欄寫作法,我們就可以開始寫作啦!


延伸不同平台的內容

在內容主軸寫得差不多的時候,就像前面提到的,我們可以打上「各管道」的標籤,比如說YT的稿、Threads文等等。

通常我會長文為優先,並將裡面的內容分段打標籤作為Threads的短文。

舉例來說,我今天寫了這篇文,字數比較多,那我可以打上YT的標籤。如果我覺得這篇文沒有多到可以拆成好幾篇Threads,那我一樣會打上Threads的標籤。

如果可以拆,那我就將其中幾個段落分別打上不同的Threads文標籤,或是另外建立Threads的頁面,並將段落內容引用。

舉例來說,我寫完這篇文章,看看字數有數千字,並且實操的部分很適合作為YouTube流程展示,那我就打上YouTube的標籤。

其中,前面的段落「打上標籤的用意」、「標籤的多層打法」,我覺得很適合獨立成Threads文,那我就為那兩個段落打上Threads的標籤。

不過有時候在一篇長文中的段落,如果直接單獨發出去怪怪的,所以我通常還是會潤飾一下。

反正在RemNote中的文字不會是最終的形式。一方面大綱編輯器產出的形式,本來就比較不適合作為完稿。另一方面這邊作為「知識的承載處」,自然不要建立太多重複的內容。

在這邊也不好排程,因此我會將其複製移駕到 Notion 去進行AI潤飾與發布管理。


結語

那以上就是我用RemNote寫作的流程啦!

如果你也喜歡RemNote,歡迎留言跟我分享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